2012年上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试题试卷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答案

时间:2017-07-19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2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
1. C【解析】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
2. D【解析】赫尔巴特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3. C【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短时期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
4. D【解析】题干中荀子的这句话是对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典型阐释。
5. D【解析】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6. D【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
7. B【解析】实验研究法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实验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8. A【解析】动手做可以发挥多种感知系统调节作用,更符合小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心理机制。
9. B【解析】一般认为,小学四年级是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关键期。四年级的小学生大致处在10~11岁这个年龄段。
10. A【解析】上位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统称,因此是上位学习。
11. C【解析】班队活动的教育性原则要求班队活动不仅体现教育方针的内容,还要符合教育活动的规律,把教育的要求通过活动的形式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和行为。
12. A【解析】略。
13. C【解析】略。
14. A【解析】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它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基本的具有决定性的依据。
15. A【解析】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题干中的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获得知识,体现了对间接经验的学习。
16. C【解析】学科课程标准一般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三项内容;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项。
17. B【解析】略。
18. C【解析】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一般来说,隐性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观念性隐性课程;②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等;③制度性隐性课程;④心理性隐性课程。
19. D【解析】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
20. A【解析】学校对病人和可疑的病人要隔离观察,及时治疗;做好消毒和检疫;采用药物预防。
二、简答题(答案要点)
21. (1)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2)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3)小学生注意的品质逐渐提高;(4)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
22.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3. (1)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6)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三、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24. (1)材料中的老师在开展谦让教育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谦让,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这表明了该老师对德育方法中的说服教育法的运用。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
(2)但是课后就有学生因争足球而打架的事情发生,这表明老师的说服教育法没有取得好的效果。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①老师的说服教育法过于单一,没有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因此,老师在进行德育时,要采用多种德育方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谦让的重要性。②老师在运用说服教育法时没有抓住时机,不具有针对性。像材料中课后出现的矛盾,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老师可以抓住该契机,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谦让教育。
(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材料中的老师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只是让学生对“谦让”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是谦让教育的基础,归根结底,谦让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都做到谦让。材料中的老师可针对争足球事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谦让教育,使学生不仅理解谦让,更要做到谦让。
(4)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材料中,课堂上进行的谦让教育并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平时行为中去,只有当品德行为成为经常化的、自动化的道德行为习惯时,才是品德形成的标志。实现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再到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复杂的、实践的过程,个体须经过有意识的道德行为实践和训练,并积累丰富的道德实践经验,才能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的训练主要包括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25. (1)①研究性学习活动主张教师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的新的评价体系,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杨老师对小明的评价不仅有肯定,还指出了其不足的地方,这有利于小明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②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主要原则包括主体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多元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其中,主体性原则是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应明确被评价者在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过程性评价是指原则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激励性原则指评价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所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想象、创造和实践,激励和维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材料中的杨老师对小明的评价符合主体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
(2)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材料中杨老师对小明的评价就属于这种评价。发展性评价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要实现这种发展性评价的功能,主要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即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显然,材料中杨老师做到了这一点,能够促进小明在后续学习中继续发展。
四、教学设计题(答案要点)
26. (1)《花钟》这篇课文是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开放的原因,后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的奇妙做法。教学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课文思路清晰,语言精美。
(2)教学目标:
①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理解、积累好词佳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②逐段读课文并了解课文大意;在感悟、品味、运用语言的实践中,学习用不同说法来表达同一个意思。③体会留心观察事物的作用,初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教学环节:
(一)激趣质疑,初读课文。
1. 观赏鲜花图,激发学趣,引发质疑。
2.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3. 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语和读长句子的情况。
(二)阅读交流,整体感知。
1. 检查学生读书的情况,教师简单评价。(重点纠正学生读不准确的字音和句子停顿)
2. 交流阅读收获,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精读感悟,学习表达。
1. 引导学习第一段。
2. 品读写九种不同花开的句子,交流读后的发现和感受,体会表达方法。
(1)齐读写九种花开的句子,边读边想:在读中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在读中发现表达的特点。
(2)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书的发现。
(3)全班交流,老师相机指导。
(4)师生合作交流,想象品味九种花开的不同说法,体会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说法。(在想象理解、鉴赏评价、感情朗读的学习过程中体会花开的美,课文表达的具体、形象,提升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感悟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5)迁移方法,学习表达。①创设情境,合作读文。②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说说自己喜欢的花开放的样子。(鼓励学生用文中学会的词语或平时积累的好词语)
(6)感情朗读,积累语言。
(四)感悟“留心观察”,了解观察方法。
(五)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指导书写第一自然段中出现的五个生字,重点指导“醒”字。
27. (1)本文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2)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始终把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放在首位,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自主探索、体验、琢磨、领悟和创造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在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学法指导,教学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实践、学会创造,并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得到较好的培养。整堂课要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口表达、汇报、议论,用脑思考,始终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上。制作质量较高的电脑课件,较好的突破难点,对于抽象的问题能够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同时节约大量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①利用已有的知识,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出圆的面积;
②在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
③体会“转化”的思考方法,初步感受“极限思想”,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推导圆的面积公式。针对这一教学重点,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发给每个学生一个画着16等分的圆与一把小剪刀,让学生用剪子把圆剪成16份后,由他们自己动手拼摆出学到的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长方形等。然后找到求所拼成图形的条件,从转化成的图形中推导出圆面积的公式来。为了展示不同图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教师应在电脑上准备好相应的图形,配合学生阐述推导公式的过程中使用,这样直观效果好,有利于同学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